在伏擊了焉耆和樓蘭兩國的援兵之後,張遼僅僅給部下将士們半日的休息時間,半日之後,在夜幕的掩映下,張遼又率部神不知鬼不覺的向焉耆和樓蘭兩國的本土逼近,每日夜行,白天潛伏,一路上小心翼翼的隐藏行迹,成功的避開了敵人的探馬。
按照之前張遼在攻城略地時的習慣,每次征服一個或者幾個小國的時候,他都會停下來對所征服的地盤進行一番整頓,而不會立刻發動新的進攻。将近一年來,這個習慣從未改變過。
所以在高昌被攻破之後,焉耆和樓蘭兩國的國君,根本就沒想到張遼會一反常态,連最起碼的修整都沒有,便發起了新一輪的進攻,直到張遼帶領着高順、馬鐵逼近到焉耆的邊境線上,焉耆的探馬依然是毫無所覺。
為了掩護張遼的進兵,坐鎮後方的徐晃和高順則是一邊整頓剛剛被滅國的高昌,在當地推行漢人文化,一邊還虛張聲勢,營造出大量兵馬集結高昌的假象,進一步迷惑了敵方派出來的探馬,誤以為漢軍的主力還停留在高昌。
等靠近了焉耆的邊境之後,張遼并沒有立刻發動進攻,而是命令部隊悄悄地潛伏了幾日,等前來援助焉耆的那幾個小國軍隊,先後離開之後,焉耆的防禦力量和警惕性都處于最薄弱的時刻,他才下令部隊發動了雷霆一擊,毫無準備的焉耆軍隊被張遼所部将士打的潰不成軍,僅僅過了三日的時光,張遼便攻占了焉耆一半的國土,率部圍困住了焉耆的國都,還阻斷了城外的水源,令焉耆國君成了甕中之鼈。
面對兵臨城下的漢軍,焉耆國君在組織了三次突圍之後,絕望的發現,漢軍則戰陣就仿佛是鐵桶一般,漢人神奇戰陣的玄妙,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隻知道向前沖殺的焉耆軍将士,在漢軍神妙的戰陣之中,就像是沒了頭的蒼蠅,隻能是任人宰割,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更糟糕的是,焉耆臨近國都的駐軍,星夜趕來馳援,可卻被張遼擺下的易龍太乙陣,以守為攻,将援軍一一擊敗,徹底斷絕了焉耆國君和城中軍民的全部指望。
突破未果,援軍被擊退,城中的水源在數日之後又消耗光了,無可奈何之下,焉耆的國君隻好出城投降,将焉耆國象征着至高權力的國君大印,雙手敬上。
焉耆國君投降之後,另一半國土上駐守的焉耆将士們,立刻沒了底氣,不少地方駐軍在他們的主将帶領下,來到昔日的國都向張遼請降。但也有一些硬骨頭的将領,是死不肯投降張遼,依仗着對腳下這片土地的熟悉,利用各種地形進行頑強的抵抗着,對這些抱定必死之心的焉耆人,張遼一時之間倒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也隻能暫緩進度,放慢了攻打最後一個西域強國——樓蘭。
在平定焉耆殘部,推行漢化的過程中,張遼從後方調來了一萬大漢精銳,外加高順剛剛訓練了一個月的八千名西域士卒,用以固守焉耆。率領後防部隊前來的大将,乃是徐晃,随軍參謀為楊阜,此外,智謀出衆的馬休也随同一起前來。
張遼将這一文一武叫來的用意,除了要穩固現有的勝利成果之外,也是想能夠加快平定西域的進程。待後方部隊到來,張遼把内政的一切事宜都交給了楊阜去運作,又讓徐晃加緊訓練西域新兵,争取能早日為己所用;張遼自己則是把精力全部放在清繳焉耆殘部上了,這些負隅頑抗的殘軍不除,就像是一個釘在心頭上的釘子,遲早會釀成大患,想要進行下一步的征伐,必須要先解決這些到處亂竄的老鼠們才行。
西域四大強國僅存的樓蘭,不想坐以待斃,他們聯合了其他一些小國,糾集了十萬大軍,号稱三十萬,在各個國家的國君或是統帥的帶領下,對張遼已經掌控的地盤進行大舉反攻,試圖在最後關頭能夠團結在一起,将不利的局面徹底翻盤。
如果在戰争的一開始,西域各國能夠像現在這樣精誠團結,親密無間的合作,那張遼是絕不可能踏平西域的,可是由于各國當初之間各懷鬼胎,再加上張遼在楊阜和成公英的謀劃下,巧使連環離間之計,進一步放大了各國之間的矛盾,将西域數十個國家,一個一個分割開來,這才導緻了如今西域四分之三的地盤落入張遼手中。
挨了打,吃了虧,西域各國才想起來聯合對敵,進行最後的反撲,未免有些為時已晚了。就像是一個生病之人,起初自持身體強壯,得了病之後認為沒什麼大事,堅決不肯吃藥,等病症遍布他的全身,他再想靠藥石來進行自我救治,那無疑是癡人說夢了。
在徐晃和楊阜的幫助下,張遼帶着馬休和馬鐵兩兄弟,曆經兩個多月的時間,終于肅清了焉耆境内的殘軍,徹底消滅了焉耆最後的一股抵抗力量,讓焉耆這個國家名詞,也歸于塵土。
近一年來連續不停的征戰,張遼部下三萬遠征軍現在隻剩下了兩萬多人,且已經疲憊不堪了,為此,張遼再一次停下了腳步,暫緩進攻樓蘭以及歸附于樓蘭的幾個小國,以便讓部下的将士們得到充分的休息。
進攻的腳步雖然暫緩了,可整頓的進程,卻是片刻也沒有停留。張遼依舊是不遺餘力的對得到的地盤,大力進行漢化,促進漢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融,逐步的增強着西域人對漢人、漢文化的認同感,漸漸地消弭掉他們内心深處的反抗念頭,逐漸融入到了大漢的整體環境中來,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趁着這段沒有戰事的時間,張遼再次派人給馬超送去了一封信,詳盡的講述了西域現在的情況,并在心中言明,多則兩年,少則一年,西域必定可以重新回到大漢的版圖上。
受到張遼派人快馬加鞭送來的書信之後,馬超仔細的看了三遍,每次他的臉上都露出無法掩飾的滿意。
西域就要被平定了,這可是件天大的好事,無論對目前的馬超集團來說,還是着眼于未來,甚至,從民族融合的層面上,西域重新被納入大漢的疆土,都絕對是極為有利也極為值得慶賀的事情。
看完了張遼的書信,馬超用紅筆從中勾勒出了幾點,并在信紙的空白處,簡單的做了一些注解,将張遼在西域一年多的征戰,簡明扼要的通過兵法術語做了注解。什麼離間之計、遠交近攻、瞞天過海、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等等,孫子流傳于世的三十六計,張遼在西域征戰的時候,幾乎用了一個遍!
随後,馬超把張遼的這封書信,當做經典戰役的教科書,下令傳閱全軍将士,讓大家相互學習、讨論。馬超這樣做,确實是因為張遼在西域一系列的戰鬥中,體現出了卓絕的指揮才能,另一方面,馬超也是想給張遼提前打好基礎,等他凱旋之後,便正式讓張遼進入自己的核心圈子裡。
過去一年中,在西域那邊,張遼所取得的成績是輝煌的,雖說目前還沒有完全平定西域,可距離最後的成功,也已經指日可待了,隻是時間長短的問題罷了;另一邊,馬超在長安也沒閑着,他這一年中,除了每個月抽出數日的時間陪伴家人之外,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是在處理軍政大事和體察軍情、民情中度過的。
一年來,馬超深感自己手頭的人才不夠用,于是先後三次下了薦賢令,招納八方人才,還讓部下的文武衆人們舉薦合适的賢才。經過一年的努力,着實讓他招攬到了幾個後世聞名的大才。
其中名氣最大的兩位,就是鐘繇和杜幾了。這兩人原為朝廷官員,後來劉協鬼迷心竅,主動紮進曹操的預謀之中,倉皇逃竄出長安的時候,這兩人未能同行,被迫留在了長安。後來馬超拿下了長安,他們便辭去了朝廷的官職,待在家中閉門謝客,一直不肯和馬超相見。
馬超在多方努力下,親自數次登門造訪,勸說兩人重新出仕,為大漢的子民們盡一份責任,同時一展兇中抱負,這兩人都十分堅決的婉拒了。直到近期,馬超一系列的舉措,令關中恢複空前的盛況,他們的心思才活動了起來,在馬超不厭其煩的再次拜訪時,他們有感于馬超卻确實是真心實意為老百姓做事的明主,又在老朋友周異、鄭泰的再三勸說下,這才答應出仕,投效到馬超的麾下,令馬超不勝欣喜。
對鐘繇、杜幾這兩位能人的重要性,沒有人能比有着後世曆史知識的馬超更清楚了。這兩個人可都是主内型的綜合性人才,隻要是内政,無論是哪個領域,就沒有他們辦不了的,可以說得到了他們,馬超今後就再也不用為内政上的事發愁了。
單單是這兩個大人物本身的能力,就足以讓馬超開心的睡不着覺了,更何況,馬超可是還知道,這兩大人物的後代,日後可也都是攪得風雲變色的英雄呢!鐘繇的次子鐘會,那可是後來滅了蜀國的兩大箭頭人物之一;而杜幾的孫子杜預,那可是一舉滅了吳國的大将軍,後來更是出将入相,為後人所稱頌。
雖然現在鐘繇膝下還隻有一個長子,鐘會還未出生;杜幾更是剛剛三旬出頭,距離生孫子的時間還久遠得很,可是馬超一點也不着急,他的眼光可是長遠得很,現在将鐘繇和杜幾拉入自己的陣營,并讓他們進去自己的核心圈子,那可就等于是為以後數十年做的最大的投資了。一個軍事集團想要長治久安,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新鮮皿液的補充可是很重要的,關羽、黃忠等人終将老去,甚至馬超也有變老的一天,如今有了這兩個人的存在,馬超軍事集團也就等于是有了未來的支柱了,等跟随馬超打天下的這班老人逐漸老去之後,也不至于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避免像曆史上的蜀漢一樣,因後繼無人而斷送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