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策行三國

第2292章 内朝三老

策行三國 莊不周 3286 2024-01-31 01:12

  “天下歸德矣。”蔡邕坐在窗前,沐浴着溫暖的冬日暖陽,一聲輕歎。

  寬大的書案上,幾部書稿壘得整整齊齊,筆墨紙硯一塵不染。一杯香茗擺在手邊,茶霧袅袅,香氣萦繞鼻端。蔡邕寬衣博衫,披散着頭發,神情舒散。剛剛泡完溫泉,又坐在有暖氣的房間裡曬太陽,渾身暖洋洋的,氣皿通暢,面色紅潤,與白發相配,如神仙中人。

  “大父,什麼是天下歸德啊。”周循走了進來,趕到蔡邕身後,捏起小拳頭,熟練地為蔡邕捶背。蔡邕大笑,反手拍拍周循的小屁股。“什麼叫天下歸德?就是隻要行王道,尚道德,百姓就服你,從四方而來,如水歸大海。”

  周循小拳頭捶得又輕又快。“大父是說大王嗎?可他征服天下用的都是武力,那些人都是打不過他才投降的。”

  “放肆!”周瑜跟了進來,喝了一聲:“不可對大父無禮。”

  “你閉嘴!”蔡邕喝了回去,指指對面,示意周瑜坐,又拍拍周循的小手。“别怕别怕,有大父在呢。”剛剛還一臉凝視,轉頭便聲色俱厲,對周瑜說道:“我乖孫兒說錯了嗎?豫州、兖州,冀州、幽州,哪個不是武力征服的?不用武力,你這個江陵督還有什麼用?”

  周瑜很無語,瞪了一眼躲在蔡邕身後吐舌頭扮鬼臉的兒子,緩聲道:“阿翁,話雖如此,也不能不有所分辨,要不然小兒無知,會以武為德,不辨朱紫。”

  “你說得也有道理,這裡面的道理很玄妙,一般人的确搞不明白。咦,昭姬呢,她怎麼還不來?”

  “昭姬她……有點不舒服,稍遲一會兒。”

  “不舒服?”蔡邕坐了起來,神色緊張。“是不是太累了,病了?現在可是關鍵時候,病不得。”

  “不是病,是……”周瑜吞吞吐吐,蔡邕着急,正要發怒,周循湊到蔡邕耳邊,嘀咕了幾句,蔡邕一聽,頓時轉怒為喜,一拍案幾,險些蹦起來。“公瑾,昭姬有孕了?”

  周瑜窘迫地點點頭。蔡邕大喜,拍手而笑。周瑜出征,夫妻相距千裡,隻能魚雁往來,蔡邕可有些着急。蔡琰二十多歲,正是适合生養的時候,不趁着這個時候多生幾個,以後想生也沒機會了。這次周瑜回來,蔡琰這麼快就又有了身孕,蔡邕心情大好,強烈建議周瑜在家多呆幾天。

  周瑜連連搖頭。“阿翁,益州戰事還沒結束,大王登基之後,我肯定要回去的。”

  “那可不一定。”蔡邕撫着胡須,得意洋洋的搖頭。“公瑾啊,我想來想去,這樞密院啊,除非是大王親任,否則不太可能由郭嘉主持。郭嘉是大王心腹不假,但他格局不夠,不能服人。”

  “公瑾若是主持樞密院,恐怕損失最大的不是郭奉孝,是阿翁你呢。”蔡琰從門外走了進來,輕聲笑道。蔡邕回頭看了她一眼,見她雖然臉色不太好,心情卻沒受影響,放了心。他擺擺手。“我無所謂啊,一把年紀,還要什麼官,回襄陽學院教書著史,挺好的。”

  蔡琰在周瑜身邊坐下,挽着他的手,笑眯眯地看着蔡邕。她知道蔡邕也很糾結。吳王要建翰林院,無論是學問還是資曆,蔡邕都是最佳的翰林院祭酒人選,但内朝三院不能不考慮平衡,如果周瑜做了樞密院祭酒,蔡邕這個翰林院祭酒就肯定做不成了。為了周瑜,蔡邕肯定不會争,但要說他一點遺憾也沒有,那也不太現實。第一任翰林院祭酒可是多少人要搶破頭的榮譽,蔡邕如果主動退出競争,不知道多少人要撫額相慶。

  “公瑾還年輕,正是立功的好時候,回京太早了,還是阿翁再辛苦幾年吧。”蔡琰說道:“再說了,我阿翁剛轉大農,公瓘就轉樞密院,也不合父子之義。”

  蔡邕聽了,哈哈一笑。“那你們說說,這樞密院祭酒會是誰?不會真由大王自任吧,他也忙不過來。還有,國是院的第一任祭酒會是誰?楊文先,還是黃公琰?我看最近黃公琰很活躍啊,大有志在必得之意。”

  “都有可能,但也都不好說。楊公德高望重,身份又尊貴,擔任國是院祭酒當然沒問題,可是他自己願不願意,就不好說了。至于黃公琰,他的确很适合,能和他競争的人不多,隻是他為人剛直,讨厭他的人也不少,大王怕是也有顧慮呢。”

  正說着,周峻快步走了進來,在階下拱手施禮,彙報了一個消息,吳王派人來傳诏,說朱儁到了建業,他要設宴接風,請周瑜前去做陪。如果蔡邕、蔡琰有空,也請一并出席。

  蔡邕與周瑜互相看看,相視而笑。他們知道,第一任樞密院祭酒的人選定了。

  ——

  随着朱儁到達建業,内朝三院的人選漸漸浮出水面。

  樞密院首席長官稱使,首任樞密使由朱儁擔任。作為漢末與皇甫嵩、盧植齊名,而且又是碩果僅存的老一代名将,朱儁擔任樞密使實至名歸,無人敢有異議,就連原本希望能再進一步的郭嘉都心平氣和的接受了。朱儁是會稽人,他出任樞密使讓會稽人欣喜若狂,揚眉吐氣。

  吳郡人對此不屑一顧。你們這些會稽雞得意之前,能不能看看國号是啥。

  翰林院首席長官稱大學士,首任大學士由蔡邕擔任。作為海内最知名的通儒,蔡邕擔任首任大學士同樣無人質疑。他剛剛完成的史書《襄陽漢紀》雖然名義上隻是一部草稿,而且是私家著史,卻已經獲得了無數人的交口稱贊。比史書更讓人稱道的是他對學術的不斷追求。他對這部史書并不滿意,古稀之年還在修改,打算再接再勵,再寫一部新漢紀,從目前披露出的幾篇文章來看,這部史書水平更高,史觀、史論都讓人耳目一新,有機會超過班固,直追司馬遷的《太史公書》,成為新時代的史書标準。

  國是院首席長官稱大長老,以合國是院皆是老臣之實。首任大長老由黃琬擔任。據說原本楊彪是最佳人選,但楊彪婉辭,并推薦黃琬出任,吳王從善如流,接受了楊彪的推薦,請黃琬出任大長老。

  與朱儁出任樞密使、蔡邕出任大學士不同,黃琬這個大長老引起了不少的争論。原因很複雜,大緻可分為表裡兩種,表是黃琬沒有在吳國任職的經驗,而且是個降臣,他能不能理解吳國的新政,很多人表示懷疑。裡是黃琬是新出的官員考核體系制定者,他将他祖父黃瓊初創的考功四科發揚光大,制定了很多細則,讓各級官員很不适合,招緻了不少怨言。

  雖然不服的人不少,但也沒人能推出一個更合适的人選。國是院有個硬性标準,必須是五十以上的緻仕官員,緻仕前官至二千石。換句話說,進了國是院就不會再出任實權職位,别說吳國眼下沒有這麼多的老臣,就算有,也沒人願意進國是院,他們還想再做幾年有實權的官,為大吳發光發熱呢。

  鬧騰了幾天之後,大家也都漸漸接受了事實。除夕夜的新年大飨時,朱儁、蔡邕、黃琬就坐了孫策身邊,接受衆臣恭賀。楊彪雖然辭掉了首任大長老的榮譽,甚至沒有來建業,但孫策還是給了他一個榮譽席位,由袁夫人代替,與朱儁三老坐在了一起。

  宴會上,孫策正式宣布,從明日起不再使用長安朝廷的年号,改用吳國自己的紀年,即大吳六年。

  衆人心知肚明,這是與長安朝廷分割,準備建國的鋪墊,孫吳建國已經正式提上日程,當即山呼萬歲。聽到這潮水般的呼聲,朱儁、蔡邕、黃琬三人雖然早有心理準備,還是有些心酸。那個他們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大漢王朝從現在開始就要成為曆史了,剩下的時間不過是如何退場而已。

  雖然很多官職還沒有敲定,但文武大臣的座次已經有了一些變化,明眼人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郭嘉和周瑜并肩坐在了朱儁的身後,他們是樞密院的軍師和将領的代表。坐在蔡邕身後的兩人卻是徐嶽和黃承彥,一個是務虛的代表,一個是務實的代表,同時也表明了孫策對學術的态度。

  坐在黃琬身後的兩人卻有些面生,很多人沒認出來,後來一打聽,才知道一個是張勳,一個是于吉。張勳原本在江南屯田,年紀大了,剛剛緻仕。他這幾年屯田對安定荊南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尤其是安置關中流民功勞不小。于吉則是有名的活神仙,在中原四處傳道治病,在建安三年的大疫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在普通百姓中有不小的影響。

  看到這兩人,不少世家代表心裡都有點打鼓。很顯然,孫策請這兩個人坐在黃琬身後,就是要向所有人表明兩點:一是土地問題不能讨價還價,二是普通百姓是新朝最關心的人群,違背這兩點的都有害國家大事,都是和新朝作對,絕不容忍。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