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策行三國

第1912章 棋逢對手

策行三國 莊不周 3511 2024-01-31 01:12

  孔融在南山修史,與長安城離得比較遠,閑得生蛆,接到天子的诏書才知道長安發生了這麼多事,頓時滿皿複活,精神抖擻,第二天一早就趕回長安,先入宮拜見天子,随即又來到尚書台,與荀彧共商大計。

  荀彧将公務交給衛觊,帶着孔融、祢衡出了宮。他由未央宮東門出來,馬車沿着章台街向北,又轉上藳街,從大将軍府前門經過,卻未停留,徑直向前駛去。孔融本以為荀彧是帶他去見楊修,見他過門而不入,大惑不解。

  “文若,你這是去哪兒?”

  荀彧擺擺手,示意孔融别急。“來得這麼急,還沒吃午飯吧?”

  不說還好,荀彧一提午飯的事,孔融的肚子立刻咕咕的叫了兩聲,轉怒為喜。“請我吃飯?這還差不多,南山冷清,飲食寡淡,我都記不得上次痛飲是什麼時候了。為什麼不去大将軍府?如今最有錢的就是大将軍,楊德祖就算要與我打筆戰,一頓酒總是要管的。”

  “酒肯定有,但你未必有心情喝。”荀彧拿出一疊報紙,分給孔融和祢衡。“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你們先看看楊德祖的文章,了解一下對手。文舉兄,今日之楊德祖可不是昔日少年,他在吳王麾下任職六年有餘,深受吳王影響,不可小視。”

  事關筆戰,孔融、祢衡不敢大意,接過報紙看了起來。他們都是讀書極快的人,手不停翻,一目數行,片刻功夫就将幾篇文章讀完,互相看了一眼,不約而同的苦笑。祢衡咂了咂嘴。“楊德祖在江東呆了幾年,頗有王仲任(王充)之風啊。”

  荀彧笑而不語。他知道孔融、祢衡在南山清閑,不會不讀相關的書籍,尤其是《論衡》這樣的書。說起來,楊修的文風的确近似《論衡》,一是論理嚴密,二是目無聖賢。

  前者使《論衡》為學者稱道,蔡邕逃亡江湖十餘年後,回到京師時談論功力大漲,所向披靡,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得了什麼秘笈,直到《論衡》印行天下,他們才恍然大悟。後者讓士大夫對《論衡》深惡痛絕,蔡邕不敢公布《論衡》,也與此有關。

  楊修的幾篇文章也是如此。論理以事實為依據,并附有大量的數據計算。很多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攪纏不清,可是用數據來說話就能一目了然。比如分析大漢這百餘年的土地兼并,楊修把人口、土地數量和皇室、宗室、官員、士大夫的比例一一列出,事情就一清二楚了,造成經濟崩潰的原因就是皇室、官員、士大夫的莊園占有了大量的耕地,卻不用繳稅,皇家财政無法支撐。在這其中,閹黨固然難辭其咎,可是與大量的士大夫相比,閹黨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數量龐大的世家、豪強才是罪魁禍首。

  楊修分析這件事的目的不是為閹黨翻案,而是為了說明孫策為什麼要奪取世家的土地,又為什麼要建木學堂、本草堂,鼓勵讀書人從工、學醫,但客觀上卻打了士大夫——尤其是黨人——一記響亮的耳光。偏偏這些數字不是從宮中秘檔裡摘出來的,就是從地方數據而來——比如黨人的大本營豫州,他在孫策身邊做主簿時,正是孫策整治豫州世家的時候,大量的數據都經過他的手,件件有據可查,即使是推理也有據可依,讓人無從反駁。

  對這樣的文章,僅僅講道理是不夠的,沒有精确的數字,沒有嚴密的計算和推理,你說得再漂亮也無法說服人。至于聖人,他根本不在乎。學而優則仕就是聖人之言,但楊修明确反對,用幾個冷冰冰的數據就瓦解了這句話的正确性。

  大漢能提供的官員職位有限,又有一大部分被質子、蔭任所占,每年從太學生隻能選一百人為郎,連三萬太學生都安置不了,讀書人越多越麻煩。讓讀書人去從工、學醫,不僅能讓他們自食其力,還能讓他們有益民生,兩全其美,比讓他們一心做官強。

  孔融已至不惑之年,與人論戰無數,卻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對手。他在南山為生計犯愁了兩三年,深感讀書解決不了生存問題,要讓他反對這樣的觀點,他自己都有點張不開口,底氣不足。他明白了荀彧的用意,楊修已經不是當年洛陽那個高門公子,這是一個既精通聖人典籍,又有政務經驗的英才,倉促上陣隻能是自取其辱。

  “文若,這次論戰是誰的主意?”

  “是誰的主意并不重要。”荀彧垂下了眼皮,避開了孔融的逼視。“重要的是如何論出點有用的東西來。文舉兄,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吳王對論戰的态度,我覺得這裡面或有可以借鑒之處。”

  孔融收回目光,微微颌首。“商人務實,唯利是圖。兵家務實,事關生死。吳王以商人子積軍功為諸侯,自然是務實的。不過道以虛實相依,俗人務實,聖人務虛。若非如此,聖人就不是堯舜孔孟,而是陶朱猗頓了。”

  荀彧展顔而笑。“文舉兄這些天在南山修史,收獲頗豐,可喜可賀。”

  孔融瞪了荀彧一眼,本打算罵他幾句,話到嘴邊,也忍不住笑了。他被朝中大臣排擠,送到南山修史,其實就是閑居。修史的第一部就是整理史料,他這兩年看完了所有的宮中秘檔,倒是過足了看書的瘾,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再加上年歲漸長,不像之前那麼看事理想化。在此之前,他就讀過《鹽鐵論校釋》、《論衡》等書,與自己在青州的治績相對照,考慮了一些實際問題,現在又看到楊修的文章,感悟更深。荀彧說他有收獲,倒也不純是調侃。

  兩人相對沉默,一時怅然。

  祢衡翻看着文章,突然說了一句。“依我看,楊德祖雖然辭鋒犀利,卻也并非無隙可擊。”

  荀彧目光一閃,嘴角微挑。“正平有話,不妨直言當面。”

  祢衡放下文章,輕哼了一聲,眼神輕蔑。“楊德祖鼓吹吳王德政,卻始終不提禅讓,不是因為他心有朝廷,而是禅讓與帝制相違。今日吳王施政優于天子,天子理當禅讓于吳王,他日有人施政優于吳王,吳王也會禅讓于人嗎?與天命相比,施政固然更加務實,卻也讓更多人有了機會。他這麼聰明的人,自然是知道後果的。既然不能自圓其說,隻能避而不提。他不提,我們不妨提一提,以毒攻毒,看他如何應付。”

  孔融愣了片刻,一拍大腿。“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妙不可言。”

  荀彧笑而不語,眼神中卻多了一絲狡黠,還有一點欣慰。

  ——

  楊修快步走出大門,及時扶住剛從牛車上下來的楊奇,驚訝不已。

  “伯父,你怎麼突然來了?有什麼事,讓人送個信,我去華陰就是了。”

  楊奇仰起頭,打量着曾經富麗奢華,如今卻顯然有些落魄的門阙,一聲輕歎。“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做了土。幾年不見,再回長安,念及此言,真是讓人感懷啊。吳王雖是武人,卻有一顆悲憫之心,難得,難得。”

  楊修眨眨眼睛,陪着笑不說話。楊奇突然從老家華陰趕來,自然不會是為了發幾句感慨,更不會是為了誇孫策幾句。他刻意提起孫策的這句詩,自然是另有深意。

  楊修請楊奇入府,在堂上入座。他雖是大将軍長史,是這座大将軍的的代理主人,畢竟不是真正的主人,更不敢在楊奇面前以主人自居。他将主席空着,兩人都坐了賓席,隻是自己坐了東首,請楊奇坐西首尊位,既符合雙方的官方身份,又不違背兩人的私人身份。

  楊奇很滿意,撫着胡須,笑道:“數年不見,德祖已經長大成年了,少年得意,猶能不失家風,可喜可賀。”

  楊修笑笑。“能得伯父一言,我亦能心安了。我還以為弘農楊家已經将我父子逐出家門了呢。”

  楊奇不解。“德祖何出此言?”

  “伯父有所不知,我到長安數月,幾位叔伯兄弟可都不搭理我。倒是荀令君沒忘了伯父,打着你的旗号來了一次,将大将軍府都快搬空了。”

  楊奇更是大惑不解,連忙追問。楊修便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弘農楊家是大族,在朝廷中做官的很多,楊彪去了太湖,楊奇回家隐居,朝裡還有楊奇的從弟楊衆、兒子楊亮等十餘人,楊衆官居禦史中丞,楊亮年輕,剛做郎官不久,還有一些其他族人,但他們從來不與楊修接觸,也沒來過大将軍府,那當然更談不上幫忙,俨然一副各為其主的模樣。

  楊奇受天子诏書之邀,趕到長安來見楊修,一路上已經看過楊修的幾篇文章,的确有些話想和楊修說。對楊彪、楊修父子的選擇,他是有些想法的。楊彪還好說,是為了朝廷,不得已将自己賣了三億錢。楊修卻是主動投靠,自告奮勇的做了孫策的代言人,又寫文章為孫策鼓吹,未免與弘農楊氏門風不合。

  可是一見面,他就欠了楊修一個大人情,一時倒不好開口。他沉吟良久,才斟字酌句的說道:“徐榮、張遼該殺,大将軍的貢品也該交,這是兩碼事,不可混而為一。朝廷做事自有法度,扣着大将軍的貢品,與朝廷讨價還價,恐非為臣之道。大将軍位高權重,謗随譽生,你身為大将軍長史,還是謹慎些好。且大将軍建國,麾下文武數以百計,難道大将軍不答應他們某些條件,他們也可以不聽大将軍的命令,自行其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