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制清吏司下又有着很多官員,這些官員掌管着各種禮儀,還有掌管着全國的學務和科舉等重大事情。
祠祭清吏司下也有着很多官員,這些官員掌管着祭祀天地,還有像之前剛剛發生不久的新皇登基,送先帝進陵之事。
主容清吏司下也有着很多官員,主要是扶着和外國打交道,像鴻胪寺,四夷館、同文館之類的。
精膳清吏司下也有着很多官員,掌管國宴之類的,還有給各級生員的糧金補貼等等。
雖然都在禮部,也都是禮部下屬的衙門,但是也有高低之分,也有彼此間的龌龊。這都是因為各司職務不同,引來的相互的心理不平衡。
最尊貴的當屬儀制清吏司,因為他們管着科舉啊!
大明讀書人想要當官,首先要闖的關卡是什麼?
科舉啊!
所以儀制清吏司的被重視,被尊貴可想而知。
最富有的是精膳清吏司,置辦國宴的采買,分配生員的糧金貼補,哪個不是有油水的差事?
所以這兩個部分,是禮部官員腦袋削尖兒想要進去的部門,能夠進入這兩個部門的官員,哪個不是有背景的人?
這便讓另兩個部門的官員心中生出羨慕嫉妒恨,矛盾自然也就産生了。
祠祭清吏司祭祀天地,這就是一個和鬼神打交道的衙門,不管科舉,便沒有人願意搭理你,不掌管錢财,也就沒有油水。真正的清水衙門。
主容清吏司和外國人打交道,多是煩擾之事,苦不堪言。
林林總總,一堆官員到齊。
羅信坐在主位上,目光向着那些官員望去,這些官員的絕大部分他都認識,那些他不認識的官員,也都認識他。有着在禮部工作一段時間的經曆,這就是優勢。所以,羅信先是深情地回憶了一下在禮部當侍郎時期的事情,在當侍郎的時候,和那些官員相處的時光,甚至還随意地問了十幾位官員,你家媳婦生了嗎?你家孩子學問如何?八股有長進了吧?寫出新詩了嗎?
等等等等。
反正都是一些生活瑣碎。但是正是這些生活瑣碎,拉近了他和那些官員的距離,讓那些官員感覺到羅信把他們當作朋友,當知己。一時之間,這凝聚力增加了不少。望向羅信的目光也親切的不少。
拉完了感情之後,羅信又開始展望。反正就算一番承諾,就是不會拖延薪水,各種福利一項不會少,升職的機會也肯定不會虧待大家,最差也不能夠比其它部差。這一下子,又讓那些官員望向羅信的目光除了親切,又夾雜了熱切。
但是,随後羅信微笑溫潤的神色變得嚴肅,原本被羅信鼓動得熱皿沸騰的官員一個個都冷靜了下來,心中有些惴惴不安地望向了羅信。
“各位同僚,天下沒有白吃的宴席,大家都是讀書人,我相信大家道理都懂。不可能隻有獲得,沒有付出。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隻要我坐在禮部尚書這個位置一天,禮部便是一份付出,一份收獲。
我在禮部時間不短,深切知道禮部的風氣。
浮誇和散漫!
首先是這浮誇,我在禮部的時候,看過不少的書面報告,也聽過很多口頭彙報。無論是書面還是口頭,辭藻的堆砌不少,但是真正的事情卻講不清楚。即便是将事情講清楚了,卻又給不出明确的意見,隻是大而化之,誇誇其談,沒有一句落在了實處,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幫助。
這裡是禮部,不是文會。是讓你們來解決問題的,如果不能夠解決問題,朝廷要爾等何用?”
這個時候,羅信便講技巧了。拉關系的時候,那是點着名字表達自己的親切。但是像這種批評的言語,卻是沒有指出是誰。但是即便是如此,滿屋子的官員也一個個臉色通紅。每個人都感覺是在說自己。
羅信卻不管他們的羞愧,而是繼續說道:“再一個就是散漫。能夠一天就解決的事情,以往總要三五天,還有拖一個月的。更有甚者,拖來拖去,最後不了了之的。
這要耽誤多少國事?
從今天起,回去各司都要建立一份檔案。每一件事情都要登記,要給出解決問題的時間,解決之後,再注銷。超過時間沒有解決的,要給我一個原因,否則要記過,這将作為升遷的重要依據。”
這個時候,方才那些熱切的官員都不由暗中叫苦。
苦日子來了啊!
他們的心中很不适應,這和羅信在京城的時候,一向和善的原因。即便是在禮部擔任侍郎的時候,也是一團和氣。讓這些京官覺得羅信很好相處。
但是,這個時候,他們才想起來羅信的綽号可是叫作羅砍頭,在地方可是砍下了許多官員的頭顱。
這絕對是一個殺伐果斷的主兒!
看到一個個官員神色嚴肅了起來,而且站姿也都規矩了很多。羅信微微點頭,臉上又露出了笑容道:
“各位同僚,如果有事務彙報就留下,沒有的就散去吧,各安其職。”
絕大部分低職位的官員都施禮之後退了出去,但是各左右侍郎和各司的郎中都留了下來。這些官員是禮部的中間力量,即便是沒有事向羅信彙報,也不能離開。
陶興彥取出了條陳道:“大人,這是本部到昨天為止,一些主要的事情,請大人審閱。”
“陶大人有心了!”
羅信露出一絲微笑道,接過了陶興彥的條陳。陶興彥規規矩矩,而右侍郎陳以勤還是在裕王府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羅信的厲害。剛開始還瞧不起羅信,那個時候的羅信官職還沒有他高。但是後來人家羅信越混越好,而他卻被弄進了大牢,出來之後,便見證了羅信的傳奇,如今已經是他的頂頭上司了。
實際上這些條陳羅信都知道,但還是裝模作樣地看了一遍,然後放下條陳道:
“條陳内雖然事情不少,但是最大的兩件事,便是重開經筳和皇太子冊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