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10月11日,南海的某處島嶼。這座島嶼因為沒有淡水,一直以來都沒有人類居住。但是不久前,這一局面改變了,因為鄭家在這座島上發現了鳥糞石。為了開采島上的鳥糞石,鄭家在這座島上建起了一個小據點,包括一座瞭望塔,一座碼頭,一些倉庫、住房,以及一個專門用來儲存淡水的儲水池。戰争爆發後,這個據點的工人大多都被調離了,隻留下幾個人看守這些設施。
剩下的這些人中,高老三是帶頭的。如今工人們都走了,幾個人呆在這荒島上也沒什麼事情,每日裡除了聊天打屁,就隻有到海邊釣魚了。這天上午,高老三和往常一樣帶着魚竿,到了碼頭的棧橋上釣魚。這裡的水面相對平靜,釣魚也更方便一些。
下了鈎,高老三坐在棧橋上,摸出了一支卷煙,這是台灣去年才出的新東西,吸煙的習慣在明朝就已經有了,但是卷煙卻是一種新玩意兒,相比煙鬥之類的,要方便不少,所以也很受歡迎。
陪在一邊的劉家小子立刻湊過來,揮動火鐮點燃了一點引火的東西,給高老三遞了過去,高老三湊上去,點燃了卷煙,深深的吸了一口,然後悠悠然的吐出了一口煙霧。
劉家小子也在一邊坐了下來,将腳伸到了海水裡,對高老三道:“高三哥,你說那些西班牙人會不會打到我們這裡來?”
“西班牙人又不閑得慌。”高老三右手夾着煙卷,又吸了一口,“他們要是打得赢,自然先和那些要緊的打,哪裡有空來管我們。要是打不赢,他們又哪裡還能有力氣來管我們?”
兩個人正這樣說着話,突然看到遠方的海面上出現了一隊帆影。
“那是?”兩個人頓時也顧不得魚竿了,趕忙跑向瞭望塔。兩人急急忙忙的登上瞭望塔,舉起整個據點唯一的一具望遠鏡,向着那邊望過去。
“小劉,你看好像是兩隊船在打仗呀!”高老三說。
“啥?三哥給我看看。”小劉立刻湊了過來。
“給你。”高老三把望遠鏡遞給他,“看起來像是荷蘭人在和西班牙人打仗。”
小劉忙不疊的接過望遠鏡望去,在望遠鏡裡,他看到兩條挂着荷蘭東印度公司旗幟的軍艦正在追趕兩條挂着西班牙旗幟的商船。當初戰争爆發前,鄭家也經常雇傭西班牙或者荷蘭的商船來運輸鳥糞石,所以無論是高老三還是小劉都認得這兩家的旗幟。
兩條西班牙商船,在面對着荷蘭人的軍艦的時候,能做的事情其實很有限,一開始他們試圖利用順風航行的方式,擺脫這兩條荷蘭軍艦,但是,荷蘭人的航海水平可不是菜鳥,他們很快就追了上來,就在高老三他們的視野内,荷蘭軍艦開始向西班牙商船開炮警告。
“三哥,你看,那兩條西班牙船落了帆。他們投降了!”小劉說。海戰中落帆等于放棄了逃走和作戰,就等于是投降了。
沒過多久,兩條荷蘭軍艦就放下了小船,小船靠上了西班牙船,不久之後,這兩條西班牙船就降下了主桅上的西班牙旗幟,升起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旗幟,然後,風帆再次揚起,四條船轉了個方向,漸漸地遠離了高老三他們的小島。
“小劉,看來我們多半赢了,要不然,荷蘭人不會對西班牙動手的。”高老三說。
……
就在荷蘭人的軍艦開始攔截西班牙船隻一個星期之後,一支鄭家的船隊駛入了馬尼拉灣。這幾條船在一處華人控制區的海岸附近下了錨,接着幾條小船從船上放了下來,将一些人員和物資運上了岸。
這些物資并不是武器彈藥,而是一些藥物。這些上岸的人員也不是戰鬥人員,而是工程人員。因為在前不久,西班牙軍艦用炮火摧毀了這些中國人控制的私港的棧橋。到了如今,修複這些棧橋就成了最為急需的事情。
就在這幾條船在卸貨的時候,另一組戰船迅速靠近了甲米地軍港。
甲米地在當時是西班牙在呂宋最重要的軍港,在它的左右,陸地向海洋延伸,形成了一個“C”字形狀的小港灣。在“C”字的開口的兩端,西班牙人設置了炮台,這使得這座港口的防禦力非常出色。但是在後世,這座港口在軍事上的地位卻明顯的下降了。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這座港口也有不少明顯的弱點。
這座港口的最主要的弱點就是這個海灣實在是太小了一點,容量有限,容不下後世的大艦隊,以及配套的大量的設施。而在此時,這個港口一樣存在容易被封鎖的弱點。
後世的馬漢在他的《海權論》中提到軍港的時候,特别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要求:有兩個獨立的出口,使得敵方艦隊必須采用分兵的方式才能将一處軍港封鎖住。而甲米地軍港這隻有一個狹隘的出口,更是容易被封鎖住。而西班牙人在鎮遠港的表演更是讓甲米地的這個弱點更加的明顯了。要用沉船堵住甲米地可比堵住鎮遠港要容易得多。
這次行動的指揮是是施大宣。不過這一次他所接受的任務卻并不是堵住甲米地港口的出口,而是用一場火船攻勢,徹底幹掉還在甲米地港口緊急維修的那條西班牙巡防艦,為此後大規模的登陸行動掃清一切可能的障礙。
船隊漸漸的靠近了甲米地炮台,在接近甲米地炮台大炮射程的地方停了下來,緊接着,幾十條全新的火船從戰船的後面繞了出來。
這些火船是專門為了遠征馬尼拉而設計的,也是鄭家手中的第一種專用火船。在以前的時候,鄭芝龍不止一次的靠火船戰術擊敗過自己的對手。不過那時候的火船還都是利用了一下普通的小船或者是舢闆改裝而成。而這一次,鄭家的火船卻是專門設計的。這是一種采用鐵骨架和皮革包成的船,船身狹長,長度達到了四十尺,但寬度卻不過四尺。長寬比達到了一比十,樣子像極了後世的奧運賽艇。隻是為了保證在一定的海況下的穩定的航行能力,在狹窄的艇升兩側增加了兩個用木棍連接起來的小型浮筒,構成了一個簡陋的三體船。
在這條船的船頭上裝着一個鐵制的倒鈎,在撞擊敵艦後,可以将火船牢牢地挂在敵艦上。在鐵鈎後面是一段長長的船艙,裡面裝滿了用鲸油浸泡過的茅草,以及硫磺之類的東西。在這段船艙後面,就是一張可以轉動的輕便縱帆,為了減輕重量,使得一個人就可以控制,帆布甚至采用了昂貴的絲綢。而在縱帆後面還有三個深深地埋入船身的座位,每個座位兩旁都安置着兩隻劃槳。如果風力合适,這種火船在短距離也可以跑出七八節的速度,比起原來的那些火船快了不少。
當然這些火船不适合遠洋航行,甚至都不适合在稍微高一點的海況下航行。不過它重量相對較輕,體積也不大,所以用特制的,帶起重滑輪的福船一船就能裝好十幾條,而施大宣一口氣就放出了九十多條火船。
西班牙人在甲米地的炮台在建造時的假想敵主要是荷蘭人,無論是荷蘭人還是西班牙人,在遠東都很少大規模使用火船戰術(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都一樣,人手不足,而火船戰術中往往會伴随有大量的傷亡,這種消耗,對于本土遠在萬裡之外的荷蘭和西班牙來說都是難以支持的。)
西班牙人此時自然也已經注意到了鄭家艦隊的舉動,炮台上的西班牙人也都做好了準備,然而蜂擁而來的火船還是讓他們傻了眼。他們的炮台上總共隻有十二門大炮,而且還都是相對較為老舊的大炮,雖然鄭家的這種火船結構薄弱,基本上隻要挨上一發炮彈,立刻就要完蛋,但是甲米地港的那個C形缺口的寬度卻有大約四公裡,兩側炮台上的大炮的射程雖然足以打擊在這個範圍内的目标,但那是在使用實心炮彈的前提下,而使用實心炮彈,要想打中這樣小的目标卻很不容易。
所以當鄭家的火船開始向着港内沖去的時候,兩邊的西班牙炮台開始瘋狂開火,然而,這個時代的火炮的射速是非常捉雞的,算起來兩三分鐘才能打出一炮。而使用實心炮彈在兩公裡左右的距離上,射擊像火船這樣的運動小目标,如果換成我大明或者我大清的炮手,正常狀态下的命中率隻怕連二十分之一都沒有,所以他們的第一輪炮擊的效果非常不理想,十二門大炮一起開火,結果卻沒有一發炮彈命中。
不過西班牙炮手的訓練水平還是很不錯的,至少比起我大明或者是滿清還是要強出許多。到第二輪炮擊的時候,他們就成功的擊中了一條火船,炮彈輕而易舉的就将這條船攔腰打成了兩段,西班牙人的炮台上頓時響起了一片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