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想了想,轉頭看看周瑜。“公瑾,你的意見呢?”
周瑜微微欠身,不緊不慢地說道:“是攻樊城還是增援蔡洲,都沒有必要急着下結論。蔡洲離此不過數裡,最遲明天上午,糧食就能運到大營,到時候問清楚了再做決定不遲。”
孫堅點頭。“還是公瑾想得周全,我也是這麼想的。”他擺擺手。“你接着說。”
“孫校尉增援蔡洲之策,可謂老成謀國。不管伯符的損失大不大,經此一戰,劉表必然重視蔡洲,輕則派兵警戒,重則派兵圍困,以伯符僅有的兩千人守或有餘,戰則不足。一旦他們被困在蔡洲,接應程韓二位的任務就有可能受影響。”
孫贲很滿意,吳景的臉色卻有些不太好看。
周瑜接着說道:“若說孫校尉之策立足于守,那吳校尉之策就是立足于攻。攻樊城,迫使劉表不能分兵東顧,亦是合于兵法的良策。”
吳景轉怒為喜,連連點頭。
孫堅心中暗喜。這世家子弟果然會說話,一個也不得罪。如此一來,他要增兵蔡洲就名正言順了。他咳嗽一聲,故作不悅。“那你說說,我們究竟是增援蔡洲,還是攻擊樊城?”
“将軍,兩者可并行不悖。派兵增援蔡洲,持續威脅襄陽右翼,進兵樊城之下,迫使劉表不能東顧,雙管齊下。隻是……”
“隻是什麼?”
“樊城雖小,卻頗為堅固,若是強攻,損失必然不小。若是能将襄陽守軍誘出城,于野戰中予以重創,則樊城不攻亦破,蔡洲不增亦安。”
孫堅靈光一閃,恍然大悟,拍案大笑。“哈哈,元明,伯陽,你們聽懂了麼?公瑾此計将你們二人的想法融為一爐,可謂妙手天成。”
吳景和孫贲面面相觑。他們沒聽到周瑜的具體安排,不知道妙在何處。但是他們很清楚,孫堅的用兵能力比他們強太多,孫堅說好,那肯定是真好,他們不懂是他們的問題,不是周瑜的問題。
“公瑾,你詳細說說。”孫堅将吳孫二人的臉色看在眼中,給周瑜遞了個眼色。
“喏。”周瑜躬身領命,将自己的計劃說了一遍。增援蔡洲,但不給太多的人馬,立足于孫策守住蔡洲的同時,又給劉表攻克蔡洲的希望,誘劉表出城一戰。攻擊樊城,卻又不全力以赴,在牽制劉表的同時又保持随時轉戰襄陽的能力。一旦劉表出城,立刻轉移攻擊目标,在野戰中殲滅劉表的主力。
周瑜這個計劃既融合了孫贲、吳景兩人的意見,又予以提升,增援蔡洲、攻擊樊城都是虛的,與劉表在城外決戰才是真正的殺招。孫堅聽明白了其中的妙處,所以一聽就拍案叫好。孫贲、吳景雖然反應慢一點,經周瑜這麼一解釋,他們也聽懂了,不禁心悅誠服,又暗自感慨。
這世家子弟就是與衆不同,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能力,将來前途不可限量。孫策有此人輔佐,獨領一部的時間不會太久。他們這些老人要盡快轉換思維,不能漠視孫策的存在了。
――
第二天一早,糧食運到大營,随着糧食來的還有蔡家老少一千多口。
督運糧草的孫輔第一時間趕到中軍大帳,向孫堅報告。得知孫策攻破蔡洲的全過程,孫堅又驚又喜。驚的是孫策膽大到近乎冒險,喜的是劉表正如孫策所料,竟然沒有派兵聲援蔡洲,讓孫策輕而易舉的控制了蔡洲,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孫輔随即彙報了孫策要屠蔡洲,現在又不同意他娶蔡珂為妻的事,請孫堅做主。
孫堅有些不快。孫策攻破了蔡洲,孫輔寸功未立,卻要娶蔡珂,占了便宜也就罷了,還對孫策說三道四,孫輔這事做得可不地道。他正準備斥責孫輔兩句,周瑜在後面扯了扯他袖子。孫堅見狀,把湧到嘴邊的話又咽了回來,拍拍孫輔的肩膀。
“這樣吧,你去問問你的兄長,看他是什麼意見。若他支持你娶蔡珂為妻,就算伯符不同意也沒用。”
“喏。”孫輔大喜,行了一禮,匆匆出營,趕往樊城的孫贲大營。
等孫輔出了營,孫堅這才悶聲說道:“公瑾,伯符這是做什麼?”
周瑜勸道:“将軍,孫國儀直言無忌,正是對将軍心無芥蒂的表現,将軍應該因此高興才對。伯符攻蔡洲,雖然成功,但的确冒險,孫國儀反對也是出于穩重,并無大錯。至于要屠蔡洲,我想伯符隻是吓唬蔡家而已,國儀為人忠厚,未能看破。”
孫堅的臉色緩和了些。“那他要娶蔡家女兒呢,這又算怎麼回事?”
“将軍,國儀正當年紀,若非随将軍征伐,隻怕早就應該成家了。伯符促成此事,也是一片心意。”
“既然要與蔡家結親,伯符為什麼不自取?”
“伯符不娶蔡氏,我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他要立威,二是他看不上蔡家。”
“他還看不上蔡家?”孫堅哼了一聲:“那他想娶誰家的女兒,你周家有年齡相當的女子麼?”
周瑜尴尬不已。“将軍,伯符志向高遠,何患無妻?國儀也說了,伯符前日與龐德公坐而論道,毫不遜色,将來必然名揚荊襄,到時候上前求親的人恐怕會踏破将軍府門檻,将軍不必着急。”
孫堅放聲大笑。“我隻怕豎子期望太高,耽誤了時光。他今年十六,也該成親了。”
周瑜眨眨眼睛,開始為孫策擔心起來。他嘴上說得頭頭是道,其實心裡也不贊同孫策促成孫輔娶蔡珂這件事,隻是不能說出來。他想了想,又道:“将軍,伯符的軍報過于簡略,恐怕還有些事沒有說清楚,我想親自走一趟,去蔡洲問個明白。”
孫堅點頭答應。“你領一千人去蔡洲,傳我的命令,拜黃漢升為校尉,讓他領着這一千人,好生跟着伯符,将來必不會虧待他。至于祖茂,讓他把義從留下,一個人回來吧,我身邊還真不能沒有他。”
周瑜心領神會,躬身領命。
-
-